曾幾何時,在中國...

Su Lin蘇林,第一隻被帶到美國的大貓熊.

熊貓在中國早已家喻戶曉。秦朝的典籍《爾雅》在公元前220 年左右就提到了熊貓,又名“墨”,而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 年至公元24 年),據說西安的皇帝花園裡也養有一隻貓熊. .

唐朝(西元 618 年至 907 年)皇帝唐太宗的孫子可能曾向日本送過兩隻活熊貓以示友誼,這一舉動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才重演。

儘管有這些古老的知識,而且熊貓有著引人注目的外表,但這種動物仍然是一種影子生物,而不是實體。中國的捲軸上充斥著老虎、鶴、龜等具有寓意精神共鳴的動物,但熊貓不在其中。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它才很少出現在藝術中。也許它的霧氣繚繞的山林太偏僻,它的習性太難以捉摸。

西方:發現、狩獵和保護  

1869 年 3 月 11 日,一位獵人為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阿爾芒大衛帶來了一張熊貓皮,他意識到「我們的白與黑的名聲」是由熊貓皮製成的。西方科學對此一無所知。這項發現引發了關於大熊貓是否是「我們的」動物的爭論。 (熊)或浣熊家族的成員。直到 100 多年後,DNA 分析顯示熊貓是熊科的早期分支,這個問題才解決。然而,熊貓本身卻保留著神祕的光環。

1929 年 4 月 13 日,羅斯福兄弟西奧多和克米特成為第一批射殺熊貓的外國人。在接下來的幾年裡,他們的獎盃的獲得引發了其他幾次由美國博物館贊助的狩獵活動。

1936 年,露絲·哈克尼斯(Ruth Harkness) 捕獲了一隻熊貓幼崽,這一事件最終使熊貓成為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和保護運動的標誌,並有助於喚起人們對這一物種困境的普遍同情。這也導致了動物園在國際間無紀律地爭相展示大熊貓。

1936年至1946年間,在政治動亂時期,外國人從中國帶走了總共14隻大熊貓。然後該國對這種剝削關閉了大門。但十年之內,中國開始利用大熊貓作為親善大使,在1957 年至1983 年間向俄羅斯、美國、墨西哥、柏林等國贈送了24 隻大熊貓。然而,大熊貓作為野生物種仍然鮮為人知。

1970 年代中期,在竹子大量開花和死亡之後,一些大熊貓在該動物活動範圍的北部地區挨餓。當時的人口普查估計熊貓數量約為 1000 只,這個數字確實太低了,但它提醒政府注意熊貓的危險地位。出於對這個被視為國寶且其未來完全由中國負責的物種生存的擔憂,中國於1978 年啟動了一項大熊貓研究。


1936 年,露絲·哈克尼斯 (Ruth Harkness) 捕獲了一隻小熊貓,這有助於喚起人們對該物種困境的普遍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