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化石證據表明,在大約兩三百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大貓熊的祖先廣泛分佈在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至北京。 緬甸北部和越南北部也發現了熊貓化石。此後,由於氣候變遷以及近幾個世紀人類居住面積的增加,大熊貓的活動範圍不斷縮小。該物種目前僅限於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六座孤立山脈:陝西省的秦嶺、甘肅省和四川省的岷山以及四川省的邛崍山、香嶺山和樑山。剩餘的適宜棲息地面積總計約 13,000 平方公里。隨著農業和伐木的清理工作將山坡推得越來越高,大熊貓的棲息地正在繼續消失。
 
臥龍大貓熊保護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和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位於四川省,是中國和國際拯救大熊貓免於滅絕的承諾的核心。它也被稱為臥龍大熊貓保護區,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中不斷發展,為大貓熊的生存和周圍山地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帶來了真正的希望。

1950年代末,中國政府開始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保護大熊貓,其命運可能會受到威脅。 1960年代初,初步採取措施建立大熊貓保護區並鼓勵禁止狩獵。從那時起,多個保護區相繼建立,以保護大熊貓及其賴以生存的竹林棲息地。

臥龍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63年,主要目的是保護大貓熊(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棲息地。根據研究人員李和趙1989年介紹,臥龍自然保護區擁有全國19%的動物種類。

1980年代初期,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支持和資助以及著名的Dr. George Schaller 博士的努力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了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竹子、落葉松和杜鵑花組成的山坡形成了臥龍自然保護區,繁殖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努力保護地球上最瀕危的物種之一。

由於地形複雜且大熊貓害羞,許多早期的實地研究實際上並不是針對大熊貓進行的,而是針對它們留下的糞便進行的。對糞便的研究幫助科學家開始更多地了解大熊貓以竹子為食的不同尋常的飲食以及它以竹子生存的獨特適應能力。

如今中心在繼續關懷近50隻大熊貓的同時,專注於竹子繁殖和生態研究。在中心的額外支持下,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不斷擴大。近期,中心啟動了金絲猴和小熊貓繁殖計畫。臥龍目前正在恢復,甚至將這兩個物種放回野外。他們的努力為臥龍自然保護區的斜坡帶來了希望,希望有一天能恢復自然生氣勃勃、多樣化的狀態。

事件與成就年表

  • 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認識到大熊貓的生存壓力日益增大,並開始努力保護該物種
  • 1962: 臥龍及全國正式禁止捕獵熊貓
  • 1963: 首個官方宣布保護大熊貓保護區;臥龍自然保護區成立
  • 1972: 中華人民共和國贈送給美國的玲玲和興興。一對大熊貓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動物園(美國)展出
  • 1980: 中美聯合團隊在臥龍自然保護區五一棚進行標誌性大貓熊研究
  • 1982: 臥龍皮條河沿岸首個大熊貓繁殖中心設施建成
  • 1984: 十年來第二次竹子大規模開花死亡(第一次是1973年)威脅大熊貓的生存;臥龍大熊貓數量少於75隻
  • 1984: 大貓熊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瀕危物種
  • 1991: 白雲是臥龍出生的第一隻存活的圈養大貓熊
  • 1992: 中國首個國家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管理規劃將臥龍作為大熊貓保護的基石
  • 1992: 玲玲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過世
  • 1992: 首隻小熊貓獲救並被送往中國大熊貓研究保護中心
  • 1995: 臥龍工作人員推出“熊貓麵包”提高大貓熊飼養能力
  • 1996: 臥龍將白雲借給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進行12年的老年雄性繁殖研究
  • 1998: 中國新建了 17 個大熊貓保護區,保護區總數達到 32 個,保護面積超過 16,000 平方公里(6,000 平方英里)
  • 1999: 星星於 11 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動物園去世
  • 1999: 臥龍和聖地牙哥動物園研究人員開發嬰兒配方奶粉
  • 1999: 白雲產下美國首例圈養出生倖存者、第二代圈養大熊貓雌性華美
  • 2000: 臥龍首次單季出生十多隻大熊貓寶寶,全數成活
  • 2001: 臥龍保護區繁殖中心的兩隻圈養大熊貓幼仔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首次公開亮相
  • 2001: GLOBIO 啟動首個代表臥龍野生孤兒計畫基地的倡議

1990年代是大熊貓繁殖和成功飼養史上最大的進步。如今,世界各地動物園中看到的所有熊貓都是對大熊貓繁殖生物學和行為以及熊貓幼崽的獨特需求的深入了解的結果。在過去幾年裡,大熊貓的出生近兩打,大貓熊的未來和臥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健康看起來更加光明。

如何到達那裡?點這裡。